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教师教育

  • 高水平综合大学发展教师教育的历史逻辑、现实必然与模式选择

    张蕾;

    对于高水平综合大学何以发展教师教育的问题,已有研究多从优势条件、内容、路径、政策、经验、现状、困境、策略等事实层面进行具体探讨。实际上,用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整体思维观之,高水平综合大学发展教师教育既有自身历史逻辑,也符合现实必然与政策期许。历史地看,其在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起到过“变通者”“参与人”“探索者”“践履者”等作用;就现实而言,其符合新时代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和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必然要求;从政策期许来看,其参与和发展教师教育的内涵与责任也愈益明晰。因此,高水平综合大学基于自身优势发展教师教育应责无旁贷。

    2025年05期 v.38;No.272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 何以守望:乡村教师情感劳动的三重效应——基于31位乡村教师个人叙事的质性文本分析

    汪天皎;

    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聚焦乡村教师情感劳动,基于31位乡村教师个人叙事质性文本分析,揭示其在乡村教育场域中的主体、关系与文化三重效应。研究发现,乡村教师通过情感劳动实现自我重构,搭建教育关系共生网络,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为乡村教育深度赋能。基于此,研究从政策创新、文化共生和教育生态三个维度,倡导构建“制度保障—文化赋能—关系联动”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为摆脱乡村教师流失困境提供启示。

    2025年05期 v.38;No.272 9-1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终身教育

  • 国际学分银行建设的制度逻辑与我国实践探索

    周美秀;

    从制度逻辑的视角对部分国家和地区学分银行建设的价值意蕴和行动实践进行分析解读,研究发现有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衔接走向、以资历框架为基准的认证走向和以微证书成果为媒介的应用走向等三种价值取向,并在不同利益取向下生成相应的行动机制和行动方式。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是政策指向与实践探索并进,从扩充“教学管理制度”到“课程认证”,再到“区域资历框架”探索成果的应用。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以大成果汇聚、局域性标准建设、切口性成果转换等制度探索推进区域建设实践。

    2025年05期 v.38;No.272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 文化养老与老年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

    马吾丹;陈青松;高咏先;

    文化养老是在积极老龄化理念下,顺应社会转型变化发展而成的一种养老新趋势,文化养老与老年教育融合发展是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与有效举措。构建以需求引领、资源整合、文化赋能与积极参与为核心的融合发展理论机制,揭示了当前文化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展背景下,二者融合发展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制度衔接缺位导致协同碎片化,主体割裂降低资源整合效能,适老化不足与响应滞后限制服务可及性,公众认知偏差削弱融合发展内生动力。为破解上述难题,提出以下路径:以专项规划完善顶层设计,优化跨领域资源配置,依托数字基建提升服务覆盖,构建多主体协同网络增强老年人参与活力。

    2025年05期 v.38;No.272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 面向社区数字化学习的学科知识图谱本体构建、应用场景及挑战——以社区课程《健康管理》为例

    韦书令;刘舒静;邓孟红;

    随着知识图谱、大语言模型和强化学习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社区教育正经历着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构建面向社区教育的本体模型,并将其深度整合于课程开发、资源组织与智能问答等核心环节,探索其在优化学习资源组织、提升知识传递效能以及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以社区课程《健康管理》为研究对象,采用Protégé本体建模工具和Neo4j图数据库的Cypher查询语言,实现本体建模、知识抽取、知识融合、知识推理及知识图谱可视化等关键技术流程。研究结果表明,学科知识图谱可有效支持课程知识的语义化组织与动态推荐,并提升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然而,在跨学科知识本体构建、多模态资源融合及知识图谱质量评价等方面仍面临挑战。

    2025年05期 v.38;No.272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 融合·共生·创新:家校社协同教育的新生态构建

    余炎林;明庆华;

    科尔曼报告关于“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因素是家庭背景而非学校”这一结论颠覆了学校教育的单维效能神话,自此世界各国及地区均积极开展协同育人的制度、理论与实践探索。家庭、学校及社会在协同体中,分别承担着情感濡化、知识规训与文化迁移的功能,但因权力结构、资源分配、交往理性等原因,我国在协同育人方面正面临着边界排斥、沟通不畅、组织涣散等浅层协同困境。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需从权力结构、资源分配、协同平台等方面着手,通过建立家校社共生机制,推动教育生态向智能适应系统演进,最终实现教育供给与个体发展需求精准适配,形成教育生命体。

    2025年05期 v.38;No.272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职业教育

  • 基于Selfie的高职教师数字胜任力量表中文版修订与验证——以广东省8所高职院校为对象

    闫凡;郑旭江;章玉祉;

    为应对国内高职教师数字胜任力测评工具的不足,本研究对欧盟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的测量工具Selfie进行本土化修订,并检验其信效度。研究以广东省8所高职院校的365名教师作为施测对象,60人在四周后进行重测。修订后的中文版高职教师数字胜任力量表保留了原量表6个维度共41个条目的结构。结果显示,量表模型拟合度较好(X~2/df=1.058,RMSEA=0.013,CFI=0.995,NFI=0.922,GFI=0.905,IFI=0.995,RMR=0.043)。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0.96,重测信度为0.81~0.88,与校标效度的相关系数为0.53~0.68。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教师数字胜任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在年龄、教龄和地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0岁以下教师数字化教学入门需求突出,欠发达地区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需求更为迫切。总体而言,中文修订版高职教师数字胜任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高职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测评。

    2025年05期 v.38;No.272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 职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基于区块链的学分互认模型设计与实现

    魏双;曾新洲;

    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学分互认面临教育体系异构性显著、数据流通单向性突出、信任体系脆弱性明显以及管理协同效能不足等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本研究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学分互认模型(BCRM),构建多节点协同的联盟链架构,创新设计包含数据层(支持多教育体系数据适配)、网络层(集成多语言智能解析模块)、共识层(采用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合约层(部署智能合约组)和应用层(提供标准化API接口)的五层体系结构。本研究中,BCRM设计了一套严谨且全面的跨国学分互认流程,通过学分审核智能合约实现数据确权,依托学分转换合约实现跨国学分映射,借助证书生成合约生成学分证书,确保学分互认的准确性、透明度、可信度以及高效性。

    2025年05期 v.38;No.272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高等教育

  • 基于扎根理论的人文社科专业导生关系和谐机制研究

    张世昌;梁羽卿;李水兰;阳紫頔;

    导生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聚焦于人文社科专业并从“导师-研究生”关系形成的三大环节出发,通过访谈调查与文献分析,并依据扎根理论提出导生关系生发的合理运行机制。导生关系的形成及其变化可以从定向觉察期—前置培养、探索深入期—中期培养、稳定成熟期—评价反馈三个环节进行考量,深入考察会发现三个环节分别包含了丰富的影响因素:前置培养环节包含数量结构、联系行为、双选倾向、互选形式等四大影响范畴,中期培养环节包含能力培养、沟通形式、交流意向等三大影响范畴,评价反馈环节包含动态反馈、成长档案、评价标准、目标导向等四大影响范畴。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系统联结,成为理解导生关系形成发展的逻辑密钥与现实路向,通过透视“导师-研究生”关系的运行机理,能为构建和谐人文社科硕士导生关系提供现实经验及对策。

    2025年05期 v.38;No.272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 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三三制”模型优化设计——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为例

    王辉;辛清婷;王星博;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高校面临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就业质量与产业升级脱节等挑战。为应对传统经验性策略难以化解涉农行业低就业率、基层岗位薪资落差及技能供需错配等深层矛盾,本研究创新性运用中国共产党“三三制”模型核心逻辑:在主体维度构建校政企三方协同网络;在时间维度建立“启蒙—素拓—优化”三阶段递进机制;在能力维度打造“基础—专业—跨界”三层次培养体系。案例实践表明,该模型通过“一点两面三三制”系统工程,实现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形成动态台账精准画像、三人互助小组等创新机制。针对现存的企业参与度不足、政策配套滞后等问题,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构建人才需求模型,重塑梯度培养体系等进一步优化路径。

    2025年05期 v.38;No.272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资料信息

  • 华中师范大学2026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招生简章

    <正>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完备,专业体系覆盖12个学科门类,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努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2025年05期 v.38;No.272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