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创新探索

  • 小学全科师范生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

    冯海燕;程豪;

    教育要先使人成为人,再使人成为某种人。小学全科师范生的核心素养要先回归人本身,反映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许,再考虑其未来小学教师的角色。要“使人成为人”则需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社会的关系,基于此生成自然行动、自主行动和社会行动等三个领域,包括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认知自我、自主学习、社会参与、韧性应对人工智能等六个素养要素。要“使人成为教师”则需关注教师职业的现实需求,提炼出职业行动这一领域,包含课程整合与创生、跨学科教学两个素养要素。实践创新、充盈情感、践行道德以及交互使用工具作为以上四个维度的行动支撑,是小学全科师范生的通用素养。

    2025年03期 v.38;No.27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终身教育

  • 学分银行促进“三教”协同创新的逻辑理路与推进策略

    尼珊瑜;肖立志;

    学分银行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管理制度,是支撑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衔接贯通的底层逻辑。学分银行与“三教”协同创新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学分银行的深入应用能够从核心本质和执行策略上推动“三教”协同创新,学分银行自身适应机制、信任机制、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也需要“三教”协同创新目标的引领,但学分银行在推动“三教”协同方面受到适应机制、信任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限制。为此,应充分发挥学分银行的桥梁作用,通过学分银行推动价值认同、畅通衔接路径、提升内生动力,促进“三教”知识协同、组织协同、战略协同。

    2025年03期 v.38;No.270 8-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韩国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经验与启示——基于宏观层面的透视

    黄霞;黄一璜;

    数十年来,韩国由国家主导的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发展终身教育的基本国策始终未变,且在不断完善《终身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制订惠及全民终身学习的政策,持续实行财政支持制度,并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还推出了终身教育券、学分银行制、自学考试制、个人终身学习账户等一系列方便个人参与终身学习的举措,这些都将对我国在终身教育立法、相关政策制定、财政专项支持和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2025年03期 v.38;No.270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基于儿童哲学的幼儿园自然教育省思与重构

    李仕芳;徐东;甘佳萍;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天生具备哲学家的潜质。儿童哲学主张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关注儿童与自然、儿童与教育的关系,追求儿童的内在生长。儿童是自然之子,与自然共生共荣。自然教育以儿童生命的自然为起点,力求打破书本和课堂的禁锢与“帷幔”,重新唤醒儿童对自然的对话、热情与探究欲。基于儿童哲学省思当前幼儿园自然教育的局限之处,结合自然教育的核心理念,从认识儿童、自然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入手,以遵循儿童天性、注重具身体验和强调整体发展的原则,引导幼儿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积极互动,探寻一种新的幼儿园自然教育模式。

    2025年03期 v.38;No.270 22-2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高等教育

  •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价值、挑战与策略

    韩媛媛;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批判性思维在辨别分析、信息整合和评估判断的方式上呈现出科学理性、多维性和人机交互性的特点。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构建多模态的教学情境,诱发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的迭代,驱动苏格拉底式提问,为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认知盲从和滥用误用,也会导致丧失对人工智能幻觉的警惕、落入算法歧视的陷阱以及滋生运用高阶思维惰性。因此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须以破除生成式人工智能迷信为目标,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规范使用为基础,以融入生成式智能教学为转型方向,以构建人机协同的批判性思维评价为框架。

    2025年03期 v.38;No.270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教育学硕士生读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的分析

    王志向;孙贞岳;邓雨萌;张玉豪;刘思来;

    教育学硕士生作为其博士生的生源储备库,是未来推动教育学学科发展及新文科建设的种子力量。该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465名教育学硕士生的读博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学硕士生读博意愿在基本特征、学术经历、家庭资本等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教育学硕士生读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育学硕士生所感知到的主观规范通过知觉行为控制影响读博意愿,或者通过知觉行为控制影响行为态度间接作用于读博意愿。在对上述结论进行讨论的基础上,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层面提出以下建议:聚焦教育学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融通,以改进教育学硕士生对读博的态度;注重教育学学术研究的跨界化与综合化,以改善教育学硕士生选择读博时所感知的主观规范;推动教育学数智化转型与变革,并增强教育学硕士生对读博的知觉行为控制。

    2025年03期 v.38;No.270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数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李宪玲;冯子祎;

    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命题。数智技术通过提升意识形态传播精准性、重构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关系、优化教育资源供给生态,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助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实现。然而,技术工具性对教育价值性的僭越、教育主体性弱化与情感联结稀释、数据安全伦理等异化风险,亟待通过辩证批判加以规避,需要构建“人-技-教”协同发展生态的实践路径以化解风险。在顶层设计层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和谐思政教育生态生成,强化数据治理与意识形态审查;在平台建设层面,用和谐共生的人文观调适智慧思政教育系统构建,构建人机协同的育人模式,推动精准思政与数智技术双向赋能;在内容创新层面,把新时代的价值观嵌入数智化思政教育叙事创新,平衡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最终为破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迷思”提供理论参照,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2025年03期 v.38;No.270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职业教育

  •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职业教育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路径

    黄河;吴燕;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国家层面破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合而不融”“融而不深”等突出问题的创新举措。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本研究将多元利益主体分为权威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相关者、紧密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并分析其相关关切。针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切及现实挑战,从健全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优化平台建设、实现精准对接,培植组织文化、提升治理效能等维度提出建设路径,以实现市域产教联合体及其利益相关者的融合与共赢。

    2025年03期 v.38;No.270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职业本科教育:内涵阐释、现实挑战与推进策略——基于中国知网相关文献的综述

    白芳;周自波;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优化教育体系之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能人才需求的结果。职业本科教育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和教育双重属性,与普通本科教育或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目标是培养面向产业一线、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性技能人才。然而,目前职业本科教育在政策制度、人才培养、办学模式、社会信任四个层面正面临现实挑战,必须采取应对措施推进其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度层面:细化政策措施,强化类型定位,严格执行标准;人才培养层面:优化专业建设,提升师资素质,加强经费投入;办学模式层面:推进职普融通,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社会信任层面:创新评价机制,提升办学质量,重塑信任关系。

    2025年03期 v.38;No.270 63-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教师教育

  • 孔子“仁爱”思想的师德意蕴及其师范生教育启示——基于原典阐释与文献质性元分析

    林锦标;侯阿冰;

    孔子“仁爱”思想蕴含了悌、恕、恭、宽、敏、惠等丰富的伦理原则与规范,是儒家道德教化的精髓,与当代师德养成诸多原则相契合。对儒家经典的阐释和60篇相关文献的质性元分析表明,“仁爱”思想深刻影响着师范生培养的多个维度,如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等,能有效激发师范生内在驱动力,促进其反思与自我提升。仁爱思想能进一步推动师范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教学质量和促进团结协作,营造良好教育教学氛围。师范生是未来教育事业的主体,将仁爱思想贯穿于“理论-实践-保障”三位一体的师德养成教育框架,深化文化认知、强化情感认同、推动行为转化,促使政府、高校和中小学协同合作,构建完备的师德教育体系,是其高尚师德养成的关键路径。

    2025年03期 v.38;No.270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资料信息

  • 华中师范大学培训中心构建教师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助力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正>华中师范大学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教师培训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20年至2024年参训教师累积达到162051人次,举办班次442期。中心成功举办“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校本研修”等各类教师教育培训特色项目。其基于实践经验提炼的“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精准培训、实践赋能、成果产出”培养链条,形成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培训体系。这一体系以其创新理念和显著成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教师培训领域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5年03期 v.38;No.270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 下载本期数据